今年夏天,刚刚热映结束的影视剧《三十而已》让太多的目光聚焦在了年轻女性身上,这一现象级的讨论和关注打破了以往男人的视角表达女人的惯性,是女性在社会分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的意识形态表现。
观众们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看到了年轻女性们在真实生活中的转折、成长和独立。女性的力量,不再局限于家庭和生活,而是越来越闪耀于职场和社会。
在法律界中,同样有这样一群优秀的女性代表:工作中的她们披荆斩棘,果敢正直,散发着理性的光芒,是侦探、是辩手,是捍卫公平的斗士。
然而,正如火爆全网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文案中所言“每个女人砺砺一生,都在面对性别与年龄,生活与自己的锤问”,独立、高知、精英等光鲜标签的背后隐藏了太多女性法律工作者从业之路的坎坷与辛酸。
“律政俏佳人”何去何从?
最近知乎上有一个问题占据着法律标签的热榜:为什么法学院的女生占约三分之二,但纵观司法系统、律所里还是男性居呢?
的确,国内几乎所有政法院校和其他类高校开设的法学专业历届男女招录比都是“阴盛阳衰”。
以国内知名政法高校中国政法大学为例,其本科招生办公室发布的《2019级新生数据分析》中显示,该校去年录取男生680人,占比32.06%;女生1441人,占比67.94%。其中,法大四大法学院里国际法学院的女生比例高达70.31%,即使是男生人数最多的刑事司法学院女生比例也达57.5%。
数据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公众号
司法系统、律所里真的男性居多吗?不然。
不管是法院检察院等编制岗位,还是律所、企业法务等法律服务行业,或是高校从事科研工作的教职岗,女性比例都并不低,毕竟大学学习法学专业的学生,最后大多仍从事与法律相关的工作。
那为什么一般人会产生法律行业男性居多的感觉呢?
因为在司法系统、高校教职内部,特别是律所里高层女性比例过低,男性几乎全部占据了行业权力金字塔的一席之地。
在重要的媒体场合,男性领导人/合伙人以规则制定者的形象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而基层大量的女性法律工作者更多以书记员、律师助理的身份默默无闻工作在一线,话语权的缺失使得她们渐渐被边缘化。其中,法律就业市场男女比例差距最大的是律师这一行业。
相关数据表明,在律师助理和初级律师阶段,律所女性员工占多数。然而到合伙人阶段,男性合伙人的比例则远高于女性合伙人,即使是素来以男女待遇平等著称的某红圈所合伙人男女比例也仅为三比一。
大量数据表明,法学院女学生的认真、细心、努力使她们在学习阶段上总体成绩高男生,考分上明显更占优势。尽管学校中的优秀和社会上、职场上的优秀大相径庭,但很多律师HR表示,毕业的起步阶段,女生的简历往往更优秀,面试时也表现出更踏实、靠谱、吃苦耐劳的特质。
我们不禁严肃发问:究竟是什么让毕业时意气风发的“律政俏佳人”们“三十而已”后泯然众人呢?
在传统认知中,强调理性、冷静和逻辑思辨的法律行业是以男性为主导的。
人们的价值判断标准难免受到男权社会观念的裹挟和影响,一定程度上把女性排除在男人主导的领域之外。不论是作为证人,亦或是律师,为此都会遭受特殊的对待。
在实际工作中,男律师往往更容易取得客户的信赖,在开拓案源、积累客户等方面更加轻松。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各种刑事诉讼案件中,也体现在民事案件如离婚案件中。有的客户会坚持要求男律师。但是很少有客户会坚持要求女律师。
社会对于女性的社会印象,总是容易固化为“感情动物”,不够靠谱沉稳。这种类似潜意识一样的选择方式,虽然浅薄,但是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客观上影响了律所的人才筛选。
哈佛曾经做过一个有关职场女性平权的研究,在全球在三个职业范围内,女性所占的比例是远远低于男性的。第一是公司董事会里女性的比例;第二就是公务员高管中女性的比例;第三是律所和专业机构中女性合伙人的比例。律所包括律师助理和律师在内的女性员工占全所总员工数的60%-70%甚至以上。而到了合伙人层面,女性合伙人比例只占全体合伙人的20%-30%左右,甚至更低。
各中原因复杂,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期待之一是“温柔”,许多年轻的女性律师因此会选择不与法院、仲裁委员会发生关联的非诉业务,工作体面且薪资待遇也相当优厚。
对于诉讼领域特别是刑事案件而言,诉讼律师需要直面人性最残忍和黑暗的部分,强势的性格、威严的面容、咄咄逼人的庭辩可能是其日常的工作状态,使得男律师的比例在这一领域占绝对主导地位。
二是一个律师的成长大概需要七年时间,对于25左右研究生毕业的法学女生而言,二十五岁到三十五岁这一晋升的黄金期不得不面临结婚、怀孕生子,“律政精英”与“贤妻良母”的双重hard模式无疑是扼杀女律师追逐职业理想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心多用”的女律师们的职场竞争力大幅下降。
再者,在工作时长、出差限制、人身安全等其他方面,男性身体素质更胜一筹,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律所往往外派男律师去偏僻和危险的地方出差。
由伊朗导演拍摄的讲述中国三十多岁未婚女性生活的纪录片《剩女》中有这样一位主角,34岁在北京工作的知识产权领域律师邱华梅,她工作能力极强,对法律行业充满热爱。但镜头下来到相亲会上的她却被百般刁难和质疑,不仅被相亲中介嘲笑皮肤黝黑,长相一般,在婚恋市场毫无竞争力,更在相亲过程中因为职业原因被男方挑剔。
业界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给朋友介绍对象时,对方一听是女律师,拒绝见面,回复说:算了吧,我想找个正常人。这也从侧面体现了社会大众对女性律师的刻板印象。
“诉讼领域职业危险系数高,女律师办案后遭人报复怎么办?”“加班多,应酬多,接触的社会关系过于复杂……”“女生们非常适合去考公务员,因为公务员好嫁,年轻有为的优秀男性就需要这样能够顾家又工作体面的女生当妻子”这些来自社会的标签似乎把女性法律工作者与“强势精明”“咄咄逼人”划上了等号。
在中国传统婚恋市场里,男性在经济收入和家庭地位应该高于女性的思想依旧占据主流地位,女律师相对“教师”“护士”等职业处于劣势。女性的社会定位是从一个家庭到另一个家庭,即使作为独生女,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定位,也时刻干扰着家庭对女性成长路径的选择——要选择稳定、简单的工作,才好“嫁人”。这使得不少法学院的女生在毕业面临职业选择时,法院、检察院的公务员岗位更受青睐,而不是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的律师行业。
同许多其他行业一样,许多法学毕业女生自己去律所面试的时候被问及:“你是怎么安排未来几年的生活和工作的?打算什么时候结婚?”如何平衡工作与情感的关系是女律师无法回避的一大难题。
前段时间互联网行业的996工作制引起热议,殊不知律所更甚,毕竟这一行业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时间赚钱,工作的时间越长,产出的价值越高。每天工作24小时,一周工作7天服务客户的律所模式被概括为“247”更加贴切。

(来源:公众号-律所管理资讯,数据样本为2231名律师)
很多资深律师和事业有成的合伙人都说做律师要勤奋要吃苦,每一个招聘启事上也写着“勤奋用工,吃苦耐劳,能适应高强度工作和加班/出差”。
哪个女律师不是刚入行时信心满满,手握法律文件,踩着高跟鞋走路带风呢?
可一旦结婚生子后,白天被各种电话、邮件、出差占满,晚上回家做饭喂奶做家务甚至加班时,大部分女律师都会感觉力不从心,被忙碌和疲惫的生活磨去曾经倔强的棱角。三十多岁的女律师不得不分散一部分精力照顾家庭和孩子,被迫转行稳定的公务员或者法务,甚至成为全职妈妈。
众所周知,法律工作并不是简单繁琐的事务的重复,除了专业知识的沉淀,经验的传承与累积亦十分重要。
律所把一位低年级律师培养成能够独当一面的律师前所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不仅仅包括薪酬与写字楼资金,更宝贵的是培训时间与机会。因此律所尤其不希望刚培养出的年轻律师离开。
综合女律师可能存在的家庭因素,律所为了缩小女性员工离职的损失,一定程度上会将资源与机会倾斜至男性。
“女法师”进阶之路尽管充满坎坷与荆棘,存在许多偏见与歧视,仍有许多女性用瞩目的成就证明了她们不能被定义。
“对于法律工作者而言,性格和能力比性别更重要,关键是看每一个人自己的性格和野心”。与男性相比,女性法律工作者理性思辨毫不逊色,决策判断半点不输,细致周全更胜三分。
笔者引用了之前理脉在三八妇女节整理的法律行业相关数据,希望通过公检法、法务、律师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职业,展现法律行业中不断成长的女性力量。
一、公检法
·2019年我国女检察官人数已达23540名,占全体检察官的34.9%。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员额检察官中有一半是女检察官,刑事检察部门女检察官已经成为主力,各类检察人才库中女检察官比例不断提高。
·
2017年中国女法官占比约32.71%,高院女法官的比例高达36.85%,高于全球同期平均比例(27%)。
二、法务
·女性法务的工作也颇受认可,在2019年ALBCHINA公布的十五佳总法律顾问中有6位女性,占比40%。
·2020年钱伯斯总法律顾问榜单中有4名女性入选,占比23.5%。
三、律师
·2019年中国已有女律师15万人,占比35.7%,相比2010年增长11.6%,2019年全国律师总数42万人。中国女律师占比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美国律师协会(ABA)发布的报告《2019年法律职业概况》,女性律师的比例在过去三年中一直保持在36%的水平,而韩国
数据则为28.7%(2018年)。
·北京、上海女律师从业比例高于全国平均值,分别达到43.24%,40.23%;并且从数据上看,上海女律师整体比男律师年轻;上海律师的平均年龄为39.79岁,男律师的平均年龄为42.71岁,女律师的平均年龄为35.67岁。
·在顶尖红圈所中,女性合伙人同样占有一席之地:共计390人,占比34.8%。
各所女性合伙人占比统计:
·女性律师的业务能力受到客户认可,在2019ALBCHINA公布的20位客户首选律师榜单中,共有8位女律师入选,占比40%。即使实在一直被认为以男性为主导的诉讼领域,也有女律师跻身前列;2020ALB CHINA十五佳诉讼律师名单中,2位女律师光荣上榜。
奉行丛林规则与效益至上的商业社会在逼女生变得比男生更优秀,才能拿到同等的机会和同等的待遇。
面对不公,社会保障,选举立法等制度变革是改变恶循环的重要一环,但个体的努力与坚信亦不可或缺,更多的女性走上法律行业的顶端掌握游戏规则的制定的意义同样非凡。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法学女生涌入职场,巾帼不让须眉,成为法律界的中流砥柱。
期待更多的女法学生,始终独立、坚强、自信,辨认自己的内心,追寻心中的真理,成为法律界一道靓丽的风景。
该内容可能有会员内容,需要登录查看全文,点击
这里在顶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