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内控建设为什么要上升到管控的高度去看待?
之二
本文是上篇《影响内控、合规、风险有效性原因....》的续篇。企业为什么开展内控建设?看似普通的问题,恐怕不少企业还真没有搞明白。即使在很多专家的培训中,大多也把上级要求、内控规范、指引作为推动工作的依据,甚至把落实内控建设工作说成“合规要求”。对企业来讲,落实上级要求固然必要,但利用内控建设的机会,提高企业的合规运营质量、效率,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力,才是内控建设的真正目的。
01.内控建设应该追求什么结果?
不能否认,随着企业业务、经营区域的拓展,会遇到不同区域法规、政策监管、市场多变等不同问题,是内控建设、合规管理最自然、最直接的认识和反映。外部环境的变化固然无可抗拒,把关注点片面导向外部环境也无可厚非,但对企业能力的提高、运营的改善毫无益处。所以,对外部风险的控制,需要转化为企业的内部管控,无论是内控建设还是合规管理。
管控是什么呢?并非单纯的监管与监督,还包括支持与服务。支持与服务体现为管理,监管与监督滞后于管理,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这是逻辑,现实中并非严格的前后而是并行关系。所以,控制与监管是一体的两个方面,是基于规划到执行中的运营管控所在。当然,企业治理与管控又不一样,所以,内控建设既有分层、又有分类,而不是内控的道理所能解决。
支持,指的是要告诉职责范围内的执行者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产出什么、不能做什么;服务,指的是帮助管控对象解决需求和问题;监管,指的是对设定红线、影响产出风险环节执行结果的衡量或评价。所以,内控中的审核、审议等控制活动,本身也是监管的体现。
企业建立的制度、流程等规则,是管理提供支持的反映;日常的协调、问题处理,是管理提供服务的反映。所以,制度、流程等规则的执行,是管理部门履行职责的反映。执行离不开监管,监管是为了防范风险、发现问题并改善的行动反映。
管理是分层级的,控制与监管也是有度的,建立在作业决策权由作业团队行使的基础上,也渗透着责任,否则就别谈“运营效率”。这个基础,构成了企业内控环境的原则内容之一。
内控,一定程度上是他律的反映;原则,则是共同遵守的准则,是自律的反映。这些问题解决不了,企业内控就变成为控制而控制了。制度、流程等规则基础的优与劣,会影响到执行、控制与监管程度的高低,所以,来自于管理领域的控制与监管,常被称为管控。管控,不是单纯的人治,而是以规则为基础。监督,指的是来自于管理范围之外的内部、外部独立的第三方检查、评价。不少非常优秀的企业,企业家或高级管理者经常提到反对“过度控制与监管”的观点,指的是不希望出现过度“人盯人”式的监管,并不意味着这些企业没有控制,而是控制已经变成了一种必要的、最少化的“常态”工作,变成了流程活动。
这些企业,往往是制度、流程非常系统、完善的企业,至少企业运营的IT程度非常高。但是,这些企业不会缺少审计、道德遵从监督部门。只不过,有时候监督被表达成了监管。譬如,华为就是这样。
为什么这些企业把监督表述为监管呢?一般企业中来自于管理部门的监管,变成了流程中非常规范的活动,人的监管色彩自然得到了淡化,监督反而变成了更显性的来自于人的“监管”。所以,不同企业的控制与监管程度表现并不一样,反映的是“基础规则能力”的不同。
这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应该追求的结果。所以,企业内控建设是一个制度建设、流程梳理的过程,只不过突出了“控制活动”的规范化建设。
当流程达到流程管理的程度,风险控制矩阵是不存在的,最多体现为关键活动,与流程作业说明书无异,但流程文本描述中会反映出风险,指的是流程风险,或流程痛点。
内控建设,当然需要考虑外部法则风险,这一点与合规管理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在假设企业已经掌握“外部合规要求”的条件下,为防范法律、政策风险所进行的“控制”,而合规管理中,包括新法则的搜集与导入。合规管理也离不开这一逻辑,只不过来自上级不同维度的制度,对建设后的产出形态要求不同。一个管理规范的企业,哪来的那么多面面俱到的“外部合规风险清单”?很多大型企业,被来自不求甚解的外部机构搞成了一个“初创企业”的合规管理,令人唏嘘不止。但是,一个建立了合规管理系统的企业,新业务、新领域、政策的新变化所带来的外部法则、监管环境变化,由于较高风险度的“合规要求”,会通过风险清单的形式导入到企业内部,转变成“风险管控”的责任与要求,这才是合规风险清单的“实质作用”。
合规风险清单,不是就“外部规则、上级要求”整理出的一份“台账”,而是逻辑一致的搜集外部、内部规则,通过风险评估形成的一份旨在管控或化解风险的“责任过程单”。没有风险的外部法则,整理清单的意义何在呢?难道清单的作用比制度、流程的作用还大?很多事儿,都是最简单的“直观理解”。
02.内控建设要上升到管控视角
第一部分我介绍了内控建设应该追求的结果,怎么评价呢?
评价包括3部分:一是内控建设产出的有效性,这个产出指的是通过内控建设而构建的体系效果;二是内控建设狭义产出的设计有效性,即制度建设、流程梳理产出的评价;三是执行有效性,即根据梳理的流程,抽样验证执行的程度及结果。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不能依据内控管理手册、流程与控制手册进行内控评价,又回归到依据制度进行“审计”,意味着企业内控建设本身的失败,已经构成了缺陷,严格意义上,没有再继续评价的必要性。这一点,同保密认证评价、质量体系评价等。
其次,内控评价是带着“脑袋”进行的评价,而不是借用“内控通用指引”内容进行评价,纯属无脑操作。为什么先讲评价呢?内控建设的本源,只有瞄准“怎么运作、怎么评价”,才能决定内控建设的目标、结构、内容。请注意,我到现在没有讲过风险。内控建设中的风险是什么?一是是内控指引中明确的红线。这些红线来自于哪?来自于指引对应领域的“法则”。转化到内控建设,这部分怎么做呢?就是该领域内控环境的内容构成,以及必要的由对应部门实施的控制。
只要企业不存在外部法则明确的“违规风险”,企业的内控建设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所以,内控建设的风险来源之二,指的是以企业价值、安全追求为背景的管理布局下的人性博弈风险、专业能力不足风险、管控要求风险、数据准确性风险,其中,自然也渗透着法律风险、合规风险,无出其右。
怎么做呢?要做内控建设,前提是该领域的管理逻辑与运筹布局,是管理逻辑与运筹决定了“内控”的风险重点,而不是单纯的“内控指引”,他只是指导企业内控建设的“通用常识指引”,而不是建设标准。
企业的内控建设,不是为控制活动而建设,而是以“管控”有效为导向进行的流程梳理与内控活动建设。所以,内控建设的前提,需要上升到管控的视角去看待。而不同领域管控的宽泛性及跨域之间的协作关系,决定了内控建设者们知识、经验、技能、特别是顶层逻辑认识的宽泛性。
内控建设,绝不是毫无企业经验的人所能完成,也不是靠人数就能够解决,更不是靠什么“单一专业优势”就号称“做内控的专业机构”,无非就是写出一叠放哪都行的废纸。因为,内控建设的结果,是通过应用与改善带来的抗风险能力提升。比如,全面预算的管控,企业如果仅仅停留在财务部门记账准确下的财报真实性,内控是一回事儿;企业要发挥财务更大作用,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风险监视能力,内控又是另外一种“表现”,会出现追求战略投资、短期收益为导向的组合化预算投入方式,会出现对应收款、库存、成本、价格、销售收入、信用等不同方面的分析、跟踪与风险监控┈┈。这些内容,哪是指引所能代替,指引只是最基本的管控逻辑。不客气地讲,那些“拿着指引”通用流程化的复制、调整做法,包括合规管理盲目做清单的做法,对企业而言毫无意义,就不可能落地;那些把指引内容做成一个标准化表格进行适用于所有企业的“内控评价”,就是掩耳盗铃。
为什么十个企业有八、九个主管部门总为不能落地而感觉“茫然”呢?这就是问题所在。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完善而是重做,因为,涉及到流程的变化。
03.内控建设应该怎么做
企业开展内控建设,必须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进行拆分,也就是要做好内控、合规、风控的边界界定,否则,就是“风险语言”漫天飞舞的一锅粥。然后,从主管部门的“管理”角度,告诉每个部门内控指的什么样的“控制”,当然,也需要分类、选择了。
分工,不是说内控、合规与风控的割裂,恰恰相反,有三个作用:一是统一员工的认识,风险管理究竟是个啥?有几种工作形态?三者之间怎么转化?是什么关系?二是找到内控、合规与风控的差异,进行“实践应用”型布局,保证产出符合上级要求,做好被检查的准备。三是要界定好群体、个体进行的风险评估,才能找到方法,才能转变为应用实践,才能构建风险监视、风险预警机制。比如,我曾在航天集团协助二级单位推动型号工程的阶段专项风险评估,因为有评估要求并明确了评估要素,必然要落实,必然存在控制节点设计,表现为专家组成的评审会。所以,风控、内控的所谓建设只是一部分,只要有管理要求,必然涉及控制节点及行动。
假如没有这个基础,企业的风险管理再做十年,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存在。有了这个基础,无论内控、合规与风控,会与企业从规划到执行、从运营到管控、从人、事儿、结果上形成一个“整体能力”的台阶,才谈的上“管理提升”,才能在设计中得心应手地“把内控、合规、风控结合起来运用”。
开展风险管理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立足发展去挑战风险,在管控风险中实现良性发展。很多企业可以做内控手册、合规准则,却为什么做不出“风险管理手册”呢?一锅粥的认识,不同维度的道理,自然是说不清、做不了的结果。就好像制度一样,有了,不等于被执行了,有了规定的动作,不等于执行到位。就好像很多企业做的年度风险评估一样,客观讲,有几个企业认为它真实地发挥了作用?无可落实,能发挥什么作用呢?
内控建设做到什么程度呢?不能从职能管理部门的角度认识,而要从执行层认识,做到日常运营中,基本依靠“手册”就可以理解、开展工作,而不是制度。意味着“手册”中的流程,至少要覆盖已有管控类制度明确的“控制节点”所处流程;对控制内容的描述,要达到“环节关键成功要素”的颗粒度。
如果内控建设的产出颗粒度比制度还粗犷,那还开展什么内控管理呢?做好制度管理不就可以了。企业怎么验收内控建设成果?这就是标准。
制度做什么呢?制度是内部“法则”,不等同于手册的可理解性。但企业的制度是需要管理的,管好了,制度就可以做实,运筹布局、流程、内控、合规管理都离不开制度,也要做好“前端”的规划,一个道理,我们不在这里赘述。需要说明的是,企业内控建设的直接产出包括两部分:一是主管部门的管理,反映为内控管理手册;二是流程与控制手册,范围为不同空间、不同领域的内控环境、流程与控制作业说明,是以公司治理为基础的产出。有时候,某个单领域的流程与控制,都需要单独成册。无论内控管理手册,还是流程梳理与控制设计的内控建设,其产出都是要被“应用”的,而不是片面为了满足上级要求、为了搞出一套证明做了工作的手册而建设。手册,必须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应用可行性。要依靠手册开展工作,就要在企业级内控环境、专业组织级内控环境上“下功夫”。内控环境指的是什么?是支撑“内控有效性”的管控思路基础说明,以及面向不同层次、不同职能域内群体的合规准则条件,是不是内控与合规开始交融了呢?
企业级内控环境,从来不是规范、指引内容的翻版或泛泛而谈,而是企业非常明确的治理结构、分权授权、组织之间的分布与存在“制衡”关系的职责、人力资源管理所反映出来的“引导”型机制,以及内部审计的职责、审计结构及监督机制,以及企业明确的面向群体的红线和底线,是企业实际“执行”的体现。专业职能领域的内控环境,同一个道理,只不过是体现在该领域内的环境。要提高手册的可应用性,至少要从“管控”的视角去组织手册,去找到“反映内控”的重要流程。这个流程是什么?是职能范围内的管控“环节”,但是,不要认为环节是一个点,而是某件需要管控的“事”。
无论是组织之间的“牵制或制衡”,并不是说两个部门是对立的立场,而是基于“共同目标”下的协作,只是因为目标实现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同优势、特长或人性”等不确定风险,需要通过控制进行化解、预防、纠偏。组织之间的制衡,从来不是“两个机构”之间的制衡,而是在“某件事”上存在以预防风险为导向的协作关系,所以,才出现了控制,协作的前提是分工。
为什么我总讲“内控建设没那么简单”呢?控制往往体现在跨领域的管控逻辑设计上。企业为什么做内控很困难?流程发起端虽然是流程责任者,这个部门可以找到“控制节点”,但“控制”建设不是这个部门所能完成,而是控制部门进行建设,体现在跨专业的制衡上。流程发起端能够做到的,是基于“管控要求”的流程梳理与控制建设。比如,对研发成本、制造效率管控为目标的控制,会通过采购反映出来,对应收款的控制,会通过财务支出实施控制等,关键是能不能认识到这种关系。直接产出了结果,不等于“被应用”。首先,每个职能领域的流程与控制,需要“对应部门”认可,而不是内控主管部门;其次,要讲,要通过贯标让员工理解;再次,要在应用中不断发现问题并改善,直到稳定下来。很多人在讲着华为的“用流程承载管理要求、风险管理”等观点,人家是用近20年时间投入近几百亿的系统流程为基础所形成的认识,咱总不能通过内控建设就节省庞大的流程管理投入吧?我们有些“砖家”啊,这些观点讲的眉飞色舞,似乎掌握着什么诀窍,除了误导企业能有什么用?真能做到也行,内控建设是一件非常“务实、管用”的事儿,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系统化流程基础,道理是没有用的,要考虑实现的可行性。
04.内控评价有那么难吗?
有时候,有些内控评价的做法令人啼笑皆非,其实就是审计的转化版。
评价是什么?不是让你评价风险,风险不是评价出来的,更不是监督出来的,而是评估出来的。评价,必须基于结果事实进行判断。
内控评价标准是什么?我看过很多号称专业机构的评价标准,为了体现“量化”,把标准做的非常“砖业”,比如:超出资产的百分之多少是重要缺陷、重大缺陷。客观讲,这个额度如果能评价出来,他就不是缺陷而是问题了,就该追究责任了。这样的标准有意义吗?只是告诉企业有一个参照标准而已。
为什么内控缺陷评价标准很难制定出来?通用的定量事做不出来的,能定量的是衡量,定性的只能评价,标准只能与外部违规、与企业管控的关联度等指标进行设计,本质是以流程重要度为基准。所以,内控评价什么?缺陷什么程度?是在内控建设中设定的,而且要在内控管理手册的评价部分,明确缺陷与问题的区别。
为什么企业到现在都不能自我评价呢?问题就出在这里。从管理角度,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内控运作的有效性是设计出来的,流程效率、执行效率是设计出来的,内控评价标准也是预先设计出来的,只不过贯穿到了具体流程的文本说明中。流程,并不是一张流程图加上作业说明就能代表。
内控有效性评价,其本质不是传统审计的做法,最多是管理审计的导入。真正富有建设意义的评价,本质是流程效能评价,是管理决定的结果。比如,资产管理中的报废流程,不加分类、不加授权,就变成了一把手一支笔的存在,流程就变成了通用流程原理。但是,仔细看看企业,对贵大精稀设备与仪器、消耗型资产、房产等都有不同的流程与授权。梳理流程,得符合现实。这样的管控谈不上效率,也谈不上合理,一定是存在缺陷的。
该内容可能有会员内容,需要登录查看全文,点击
这里在顶部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