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法律风险管理网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会员须知

86-10-51261126

当前位置: 首页 案例聚焦 知识产权

百事被判返还天府配方

2011/1/20 字体: 来源: 作者:

 
 
 
    近年来中国民族品牌与跨国公司合作增多,由此引发的争议与纠纷也逐渐增多。经历了十余年的博弈,民族品牌状告外资品牌首次获胜
    备受关注的天府可乐集团公司(重庆)诉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侵犯技术秘密纠纷案日前终于尘埃落定,“百事”于当天正式返还“天府可乐”配方及生产工艺等资料。然而争夺天府可乐商标所有和使用权的大战即将开幕。天府可乐集团总经理钱黄此间对媒体表示,今年将启动追讨天府可乐商标的诉讼,公司预计将用一年时间恢复生产包括天府可乐在内的系列饮品。
    媒体称此案为民族品牌状告外资品牌获胜第一案。
天府与百事的渊源
    日前,法院判定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停止使用天府可乐浓缩液乙料的成分、配方及其生产工艺商业秘密,重庆百事可乐将相关配方归还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
    资料显示,1980年至1981年,重庆饮料厂的饮料研究所与四川中药研究所合作,研发出了具有可乐风味和口感的饮料,定名为“天府可乐”。
    天府可乐集团公司成立于1988年,旗下产品天府可乐曾风靡一时,其主体厂重庆饮料厂曾为全国八大饮料厂之一,发展最好的时候,曾在全国拥有100多家装瓶小厂,占有中国可乐市场75%份额。
    据报道,在1994年与百事可乐合资后,天府可乐以厂房和设备入股占有合资公司四成股份,百事方面则以1070万美元入股占有六成股份。根据约定,合资公司同时生产百事可乐和天府可乐这两种饮料。合资公司未遵守生产天府可乐占50%的承诺,逐年减少天府可乐生产,到2005年时仅剩下1%。与此同时,合资公司累计最高亏损达7000万元,中方公司未分得一分利润,天府公司由于债务缠身将其所持百事天府公司的所有股权作价1.3亿元出售给百事公司,至此百事控股94.4%。
    合作虽然结束,但天府可乐的商标权却留在了合资公司。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代理律师徐来庆表示,合资关系终止后,百事方面还在继续利用天府可乐的配方和技术秘密。
    自2008年开始,天府可乐集团开始向百事可乐公司索回品牌,曾7次发函,并于2009年向法院提起诉讼。天府方面认为,天府公司在与百事公司合资过程中,其出资中并未包含“天府可乐”的配方及生产工艺等技术秘密及技术档案,外方控制的合资公司长期非法占有天府公司所有的科技档案,其中包括“天府可乐”配方及生产工艺的技术档案,擅自长期生产“天府可乐”。
    2009年10月,重庆五中院正式受理该案,并确定了开庭时间。但是,案件的审理过程却是一波三折。重庆百事先是提出管辖权异议,后又以此案应按合资合同的仲裁约定处理、法院无管辖权为由,向市五中院提交了异议申请。经历多次波折后,该案终于在近期再次开庭,有了判决结果。民族品牌在国际品牌面前的弱势
    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中国民族品牌与跨国公司合作增多,由此引发的争议与纠纷也逐渐增多。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娃哈哈与达能等纷纷“分手”并陷入品牌争夺纠纷,之前的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也引发巨大争议。
    与天府一样,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八大名牌”饮料,除健力宝外,都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进行了合资,但无一例外目前全被“边缘化”了。
    在我国的其他行业,有的企业境遇也和饮料行业类似。在化妆品市场,国外品牌已占据75%的市场份额;在啤酒行业,年产5万吨以上的60家企业中有72%被合资;在洗涤用品市场,四大年产超8万吨的洗衣粉厂被外商“吃掉”3个。
    天府与百事的品牌之争,一直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报道也称,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品牌之争首轮获胜,也是近年来中国民族品牌与外国品牌交锋的首次胜利。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院长赵万一表示,在天府可乐和百事可乐这个案例中,最遗憾的是没对违反将承担的责任及赔偿作出规定,因此天府可乐“占50%”的要求被弃之不顾。而合资公司连续亏损,除非有确切证据证明变相侵吞或转移资产,否则也很难主张权利。
    用品牌专家李光斗的话说,跨国公司对中国品牌的策略历来都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卖,卖了之后就束之高阁。”有的外商会有意把中方品牌安排在低档产品上,或干脆将中方品牌弃之不用,使其渐渐被消费者淡忘。当年在电视上广告铺天盖地的沙市日化“活力28”洗衣粉就是在与德国汉高集团合资后被束之高阁的。有过同样遭遇的还有熊猫洗衣粉、美加净、“香雪海”冰箱等。
    有专家指出,上世纪90年代曾出现过民族品牌和跨国公司合资的热潮,但一些国产品牌就此被雪藏了,部分跨国公司通过合资获得合法进入中国市场的“许可证”,进而掌控市场定价权。类似的合作并购现在越来越多,民族企业应该增强风险意识,吸取以前案例的经验教训,并不断学习和掌握国际规则,才能充分保障自己的权益和民族品牌的壮大发展。
链接:
可乐在中国
    可口可乐的历史,要追溯到1885年,当时美国乔治来州的潘伯顿医生在地窖中把碳酸水加苏打水搅在一块儿,成为一深色的糖浆。他的合伙人罗宾逊从糖浆的两种成分激发出命名的灵感,于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软性饮料可口可乐就此诞生了。
    据调查,全世界每一秒钟约有1.045万人正在享用可口可乐公司所出品的饮料。可乐是舶来品。早在1920年代,可口可乐就进入中国市场,一开始被翻译成“蝌蝌啃蜡”,后被著名文化学者蒋彝教授翻译的“可口可乐”所代替。新中国成立后,可口可乐再回中国已是30年后。时下,虽然爆出了可口可乐出现咖啡因上瘾和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但留在人们思维中的习惯却丝毫不受影响。
    上世纪80年代末爆发的历史上第一次中美可乐大战,最终以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中国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中国各大可乐企业当初一败涂地的惨烈画面至今仍令业界胆颤心惊。娃哈哈非常可乐自1998年上市以来,然而乍一出世,非常可乐就遭遇了来自业界的质疑,陷入了诸如非常可乐“非常可笑”、非常可乐“非死不可”的包围声中。有业内人士指出,当时的非常可乐并没有与“两乐”展开正面的攻坚战,而是瞄准了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袤的中西部及农村市场并通过娃哈哈强大的营销网络布局,把自己的可乐输送到中国的每一个乡镇。
    可是,恰恰是其中的文化因素,国人花了很长时间才意识到。当年,各个国产可乐品牌上马,无不强调自己在口感、配方等方面更胜“两乐”。大家唯独意识不到,消费者喝的不是饮料是文化。可口可乐也罢,百事可乐也罢,都承载美国文化的因素。在那个刚刚走出匮乏的年代里,代表着富足丰饶的美国气息的商品,无可抵挡地征服了一代消费者的心。
 
 
该内容可能有会员内容,需要登录查看全文,点击这里在顶部登录
关于我们 | 产品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赛尼尔法律声明 | 研究成果 |

Copyright @2024 北京赛尼尔风险管理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11004号
电子邮件:snr5151@139.com/peixun@senior-rm.com QQ群:149389907 联系方法:86-10-512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