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法律风险管理网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会员须知

86-10-51261126

当前位置: 首页 知识仓库 风险理论

寻求内控与风险管理融合之道

2010/12/1 字体: 来源: 作者:

寻求内控与风险管理融合之道

     2007年4月19日,由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科技日报社、中天恒管理咨询公司共同举办的融合之道——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高峰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一年之计在于春,企业的内部控制更是需要防范风险,早早谋划,与时俱进。

  科技日报社社长张景安诙谐地引用了美国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一句话“中国的风险我不懂,美国的风险我懂一点点。”道出了企业风险的难度与困惑。

  审计署经贸司司长王常松对加强内部控制、防范企业风险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对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他极为关注:“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力量、重要支柱,目前国有资产达到12.2亿元,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企业有13家。近三年,国有企业投资速度进一步加快,初步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三大软肋

  然而中国目前虽然是经济大国,但不是强国,去年GDP居于世界第四位,但是综合国力却仍有待提高,这与中国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对此王常松揭示了中国国有企业存在的三大突出问题:第一,主营业务不突出,投资毫不相干的领域;第二,企业自主创新是一大软肋,缺乏民族品牌;第三,管理手段软弱,企业的体制非常薄弱。按照公司法注册的企业有24家,而按照企业法注册的是157家,这就意味着相当多的国有企业是厂长负责制。目前一些企业个人说了算,内部制衡确实仍然是个问题,监事会、党委会甚至工会都是一拨人,从而缺少内部制衡的机制,而国外发达国家要求外部董事必须占到董事的多数,就能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

  王松山认为,我们国家的企业应该按照新的公司法运作进行改组,以发展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

  细节难以决定成败

  中国企业如何突破薄弱环节,走出自己的管理之道?“绩效管理与绩效预算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这种变化对中国的企业和公共部门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副所长崔振龙表示。

  细节决定成败,而崔振龙却认为,细节性的管理应向绩效管理控制转变,管理理念也应由集权管理模式向分权管理转变。细节强调的是集权,转化成分权将是对体制理念的重大变革,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传统的外部型控制发展到绩效控制,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整合显得尤为重要。

  从世界范围的内部审计实践看,内部审计关注风险,其实客观上维护了内部控制,由传统的审计模式向另一种模式转变即审计本身的目标就是风险控制,当然这离不开内部审计主体独立的审计地位,离不开敬业的政治家,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整合。

  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的关注点,要逐步转向绩效,关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什么企业盈利难?“这要依赖于敢于负责任的企业家,通过内部控制,事前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使管理者对企业负责。这个管理者给企业带来的将是什么?应是对产出的控制,而不仅仅是利润,企业责任和政府责任都要有明确的依托。”崔振龙建议。

  风险一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要报警,这里面涉及的预警指标要采取相应的预警机制,而预警机制的完善与否,离不开政治家、企业家、审计师的融合之道,缺一不可,否则孤掌难鸣。 

该内容可能有会员内容,需要登录查看全文,点击这里在顶部登录
关于我们 | 产品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赛尼尔法律声明 | 研究成果 |

Copyright @2024 北京赛尼尔风险管理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11004号
电子邮件:snr5151@139.com/peixun@senior-rm.com QQ群:149389907 联系方法:86-10-512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