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法律风险管理网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会员须知

86-10-51261126

当前位置: 首页 知识仓库 专家视角

余学强:新兴市场最重要是风险控制

2008/10/13 字体: 来源: 作者:

      五大投行转瞬风消云散,六国央行集体降息救市。当成熟市场哀鸿一片,新兴市场是否意味着安全宁静的避风港?作为新兴市场的内地市场日渐成为这家香港最大本土银行的发展重心,2007年本地注册更是给人以无尽成长想象。尽管在香港的挤兑风潮已然平息,但能否在内地市场驾驭高速增长背后的风险才是这家立志做“最本土化的外资银行”面临的最大考验。 

 
一个银行好不好,就看风险管理得好不好

  主持人:今年是东亚中国本地注册第一年,去年贷款增长率超过70%,内地业务对集团的贡献已经超过了20%。今年宏观环境面临从紧与通胀等很多不确定因素,信贷环境进一步收缩,外资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短期外债的额度也受到限制,这对东亚的影响有多大?

  余学强:设立法人银行之后,东亚也开始受到央行货币政策司管理。我们外债削减额度与其他外资银行差不多,也是10%到15%。不过东亚人民币贷款要多一点儿,去年东亚贷款中外币占25%,人民币占75%,今年一季度也差不多,其他银行外币和人民币贷款可能是50∶50。这缘于我们的贷款对象多为国内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国营企业,而其他外资银行服务比较多的是跨国企业和三资企业,所以外币额度减少对我们的影响比其他外资银行要小一些。

  主持人:在宏观调控大环境下,此前东亚高层表示贷款增速会降低到30%,这对盈利增长率应该有较大影响。

  余学强:现在很多外资银行贷款的增速都缓和下来,东亚也不例外。我们不可能无限增长贷款,首先我们不可以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着干;其次如果仅仅靠贷款赚取利差也不可行,因为贷款需要很多资金。第三因为资本充足率的限制,我们不可以无限地做贷款。此外,全球大气候导致今年投资形势不好,整个市场的投资产品、基金的销售都会下降。不过,即使因为宏观调控导致业务量下降,我们也不担心,我们会跟着政策改变,因为两点因素:第一外资银行基数很低,第二外资银行手上有很多业务量还没做,比如银行卡与基金代销。

  我认为绝对盈利率肯定不会下降,但盈利增幅可能有下降的趋势。第一季度还看不到这个状况,后三个季度会出现。虽然从去年开始外资银行开始受到贷款额度的控制,但中国内地还是一个新兴市场,不是像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那样的成熟市场。这意味着在内地,东亚按照基准利率去做生意,同一规模的生意比香港会赚得多得多,所以新兴市场不担心增长,最重要的是风险管理。

  如果风险管理不好,一个呆账高达一个亿,你就没有盈余了,去年有一家外资银行全中国亏损,如果一年才赚一两亿元,一个呆账就有3亿元,那盈利就没了。风险管得好,利润还是会上去,而且可观。因为起步晚,我们和国内银行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可以比它们增幅好。按照国际会计制度,我们2006、2007年的税后盈利上升了73%,而去年外资银行平均是40%,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那么多呆账。一个银行好还是不好,就看风险管理得好不好。

  主持人:欧美银行素以风险控制严密著称,但是现在已有十余家银行倒闭,问题银行增至上百家,不少百年老店都在金融危机中消失。东亚在内地又如何来控制风险呢?

  余学强:我们也不想发展得太快,这是银行而不是一般的企业,尤其在国内这个新兴市场,风险其实非常高。我们很多风险控制制度来自香港,根据内地情况再加以改善,比如我们内部有一个资产负债管理小组,每天都盯着流动性怎么样。流动性分几块:一个是综合流动性,一个是人民币的流动性,一个是外汇的流动性。监管要求达标的话,那么人民币最低不能跌破某个值,我们内部有一个比监管还要严格的触发点,一到触发点,我们就会想怎么去处理。

  谁去管风险?人才。没有人才,管不好风险,银行就会垮掉。我们与其他外资银行有什么区别呢?我们的高层管理团队很稳定,我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直做到现在,还有五位副行长都是在内地长期作战。其次,人才需要培训,我们往往针对不同员工开展对口的培训。我最喜欢既懂东亚,懂外资银行的文化,也懂中资银行的文化的人。中资银行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他们也是从中国香港、加拿大、美国学回来然后改良。

  主持人:当增长如潮水退去,就知道谁的风险控制过关。

  余学强:对,国内市场的前景确实非常大,但风险管理一定要做好。每家银行风险控制是否到位,在一个新兴市场上升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但滑坡的时候谁有真功夫就看出来了。银行经营看什么呢?人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创新、电脑系统,一个银行在这四方面不能有任何缺失,所以我们跟国内的银行谈入股时,他们的要求都是这四个。

  过去几年,我们的不良贷款都是零点几,比其他外资银行都低,去年外资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是0.47%,我们是0.28%,2006年我们是0.23%。但是也要注意风险管理不仅是信贷风险,还有很多风险,比方说汇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利率风险、信息风险、国家风险、名誉风险、市场风险、员工道德风险、战略风险等等。

在内地我们不怕汇丰和花旗

  主持人:从去年年报来看,东亚银行去年收入中大概只有9%是非利息收入,这和中资银行已经非常类似,东亚作为外资银行的财富管理等中间业务的优势并没有体现,这种外资银行经营中资化的趋势显然不是你强调本土化的初衷,你是怎么考虑的?

  余学强:我们一定要改变这个情况,所以我们培训员工在非利息收入方面很下工夫,主要在银联卡、信用卡、投资产品、衍生工具产品、财资业务。从去年开始,我们已经把很多资源放到非利息收入上,但去年做的不是很好,仅仅是所有收入的9%到10%。我们总行的非利息收入是38%,用多少年去追它?这个真的很难,今年我们希望内地把非息收入提高到15%左右。

  主持人: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外资银行必须实现存贷比“五年达标75%”的监管目标。目前宏观大环境并不乐观,外债削减与网点因素均制约外资银行存贷比降低,大部分外资银行均感到存贷比压力,有的甚至高达500%。东亚目前存贷比状况如何,计划何时达标,存贷比约束是否会进一步影响东亚扩张?

  余学强:我们去年的存贷比是171%,年初也差不多是这个数字。但我认为存贷比完全没问题,东亚银行这个数额也是所有外资银行的平均,有些外资银行是300%多。东亚2006年年底是428%,2007年年中时是328%,年底时是171%。监管机构要我们2012年达标,但我们计划明年年底会达到75%,加上现在很多投资产品市场不是很好,相信很多资金都会回流银行系统。

  主持人:但是今年四月汇丰和花旗已经宣布存贷比达标。

  余学强:我们已经很努力了。存贷比达标就更能赚到钱,因为老百姓的存款利率低,同业借款肯定就高,越早达标,利润就越高。东亚其实已经顶呱呱了,有的外资银行确实是环球银行,在六七十个国家都有分行,我们十个国家都不到。但在内地我们肯定不怕汇丰和花旗,大家都在同一个新兴市场,同一个起跑线,同样80亿元人民币注册金。

  此外,我们肯定比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熟悉,比如我们现在交谈就不用翻译。他们有些想法很简单,他会想在印度做的为什么不可以在中国做?其实这个概念是错的,中国市场是很特殊的市场,用外国人的办法怎么跟监管机构的人聊?不是说官员不懂英文,但我用普通话肯定来得更容易一点儿。

  主持人:去年东亚是网络扩张最快的外资行,共增设了19个网点,总数达到51个。但是,对比四大行国内网点以及花旗、汇丰等国际海外网点,夹在中间的东亚银行是怎么定位的?

  余学强:我的目标是彻底本土化,尤其是人才的本土化,现在有十来个个分行,沈阳、大连、合肥、深圳的行长都是本地人。我们公司形象定位基于两点,一看就知道是外资银行,第二我们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一个顾客为什么要跑进东亚银行呢?首先他有钱,想尝试能否得到他希望的服务,比如有一个支行分行接近他的住处,或者他在海外用我们东亚银行。

  主持人:目前东亚的盈利来源还是香港,不过发展空间有限,今后内地盈利肯定会超过香港。 目前花旗在内地入股广发行,汇丰在内地入股交行,东亚在内地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是希望谋求控股权吗?

  余学强:在香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并购的机会,6年前我们并购了第一太平洋银行。我们很早就在找国内银行,但一定要双赢才愿意加入那家银行,我们不希望是一个财务参股,而是长远合作,所以谈不拢也没办法,我们不会为了入股而去入股。目前条例不允许控股,所以到时候真的开放的话,我们再去掌握控股权。不过我们现在也不急,因为东亚在国内有3000多个员工,50多个网点,自己做得相当不错。

人才缺口是不曾预料到的困难

  主持人:今年房地产市场行业非常不景气,你担心房地产行业给银行带来坏账吗?

  余学强:如果房地产市场下调,你就看银行对房地产的风险控制是否到位。在香港有一个经济循环,这个跟房地产市场有密切关系的循环周期大概是7到8年。如果在谷底,先是股票上升,跟着就是房产;下跌也一样,先是股票下调,然后是房产,在国内也是一样道理。

  东亚从1988年开始做房地产开发贷款,是外资银行中第一家做房贷的,对风险管理很有经验。过去30年,香港也有过很大幅度的调整,1972年、1980年、1987年的调整,我们都经历过。1996年,国内宏观调控也来得比较迅猛,当时我们的房地产相关业务也有很大幅度下降。不过当时跟现在的情况有些不同,当时是香港居民买房,现在是中国内地居民和香港、台湾、境外的居民一起买房,贷款的对象组合已经不同。1997年金融风暴后,房价跌掉了65%,但香港没有哪个银行因为这65%倒掉的。当然,我不是说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去竞争而不管信贷审查。

  不过,我们跟中小房地产企业的业务数量很少,主要跟香港大地产商有业务,跟房地产有关的贷款比例过去三年 该内容可能有会员内容,需要登录查看全文,点击这里在顶部登录

关于我们 | 产品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赛尼尔法律声明 | 研究成果 |

Copyright @2024 北京赛尼尔风险管理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11004号
电子邮件:snr5151@139.com/peixun@senior-rm.com QQ群:149389907 联系方法:86-10-512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