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法律风险管理网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会员须知

86-10-51261126

当前位置: 首页 新法速递

湖北发布新劳动合同法细则

2013/7/5 字体: 来源: 作者:丁玥 刘晓杰 宋欣然

 

 本报记者丁玥 刘晓杰 通讯员宋欣然 昨日,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我省人社厅专门下发通知,提出了我省在劳务派遣方面的部分细则,包括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协议的执行,劳务派遣机构的行政许可以及监督检查等。

  现实中,对于用工单位和工人来说,认定“临时工”的标准,是新法所提出的用工方式和同工同酬规则能否落到实处的前提。对此,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省将会以各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不搞一刀切。

  我省下发的通知规定,各劳务派遣单位在2012年12月28日至2013年6月30日之间订立的劳动合同和劳务派遣协议,2013年7月1日后,就必须按照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执行。 

 新法可前溯至去年年底

  新法施行前已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能否继续经营?省人社厅表示,从2013年7月1日起,新法施行前经营劳务派遣业务的单位,应当按照新法取得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后,方可经营新的劳务派遣业务。

  今后,劳务派遣单位应在每年3月31日前向许可机关如实填报《经营劳务派遣业务基本情况表》,报告上一年度劳务派遣经营情况,经核验后到注册登记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年审。各市州每年4月10日前将核验结果、备案情况汇总报送省人社厅,核验结果和监督情况将载入企业信用记录。

  认定三性岗位不一刀切

  新《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用工是中国的企业基本用工形式,劳务派遣用工是补充形式,只能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简称“三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不过,对于三性岗位,尤其是辅助性岗位如何认定,新法没有具体规定。

  如何判断哪些岗位才能使用派遣工?对此,省人社厅劳动关系处处长尚贤军表示,以机修工这一岗位为例,看起来是生产一线的辅助工种,可以说是辅助性岗位,但就在我省,一些重点制造企业都认为,机修工比生产工人更重要,不能算是辅助性岗位。由此可见,三性岗位的认定,不能片面、简单的做出“一刀切”的统一认定,而应该结合各个企业生产流程的不同,由用工单位做出说明,再区别对待,加以认定,这样的方式才比较合理。

  短期内失业问题无大碍

  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工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劳务派遣用工数量,不得超过其用工总量的一定比例,此类人员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六个月。这些新规,也牵动这些工人们的心,他们担心企业会大规模清除临时工,引发大规模失业现象。对此,尚贤军表示,“短期看可能会引发失业问题,但震动不会太大”。

  之所以有这样的预测,尚贤军表示,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去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决定》之后,不少劳务派遣机构和用人单位,已着手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了。如一些使用派遣工较多的制造企业,今年初就开始进行岗位清理工作,不再混岗用工;同时进行职业考核,已将部分优秀的派遣工转为“正式工”。

  其二,我省人力资源部门已在研究预案,以防止大规模失业的发生,尽量通过市场办法,解决短期因新政实施出现的失业人员再就业。

  谈起同工同酬 几家淡定几家愁

  昨日,是新《劳动合同法》实施的第一天。记者走访发现,对“同工同酬”这一新规定,不同类型企业反应各有不同,可谓是几家淡定几家愁。

 

    高科技企业表示无压力

  “对我们没有任何影响”,湖北团结激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迅告诉本报称,由于公司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公司跟员工签的全部都是正式劳动合同”。

  无独有偶。位于光谷的光庭科技、华大基因等数家高科技企业的负责人都对记者表示,由于企业员工数量较为稳定,均不存在劳务派遣这一用工模式,“同工同酬”早就成为现实。

  作为我省最为知名的用工大户,武汉富士康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到目前为止,所有富士康的员工均是一视同仁。

  成本问题施压用工大户

  显然,不会是所有企业都能如此淡定。

  据了解,在现实情况中,使用成本相对较低的劳务派遣工已经是诸多用工大户的不二选择。

  据中华全国总工会最近公布的一项资料显示,2011年,我国劳务派遣工占企业职工总数13.1%,总数约为3700万人。本报了解到,省人社厅此前对劳务派遣用工情况做过专题调研,在被调查的94家单位中,有84家单位通过17家劳务派遣公司共派遣员工1684人,“有的虚假派遣和变相自我派遣,有的将直接临时用工转为劳务派遣工,有的同工不同酬、社会保险缴费不到位等”。

  如此这般,均是成本考量。

  国企用工成本增约三成

  某大型国有企业相关人士就对记者坦言,实施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工方式后,企业成本将至少提高30%。据其介绍,由于属于典型的人力资源密集型行业,目前,该公司拥有员工将近3000人,“有超过60%是借聘的,也就是劳务派遣”。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行情,该公司给正式员工的每人年均支出在8万元左右,借聘员工的这一数字在5万元左右,“最大的差别就是社保、公积金和年终奖,非正式工几乎可以忽略”。

  据其透露,就在今年初,公司就已经全面推行一项新的激励制度,“对劳务派遣员工进行考核,部分优秀者可以转成正式工”。不过,他也坦言,由于受制于企业成本承受能力,劳务派遣员工依然为数不少,“如果全部变成正式工,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该内容可能有会员内容,需要登录查看全文,点击这里在顶部登录
关于我们 | 产品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赛尼尔法律声明 | 研究成果 |

Copyright @2024 北京赛尼尔风险管理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11004号
电子邮件:snr5151@139.com/peixun@senior-rm.com QQ群:149389907 联系方法:86-10-512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