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法律风险管理网

用户名:  密码:       忘记密码   会员须知

86-10-51261126

对车险理赔难的法律分析及对策

2012/10/15 字体: 来源: 作者:

  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提出,今年工作重点之一是治理车险理赔难。这是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将保护被保险人利益作为首要任务的具体体现。据统计,几个月来,各公司车险理赔质量和效率均有提高,广泛受到好评。

  近年来,保险业的理赔难备受社会诟病。如何治理理赔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同险种的理赔程序、复杂程度、被保险人的理赔期望大不相同,理赔难的成因差别甚大,治理方法也大有区别。在纷繁复杂的众多险种中,保监会智慧并务实地决定,以受众面广、标准化程度高的车险作为治理理赔难的重点,为探索全面解决理赔难抓准了最佳突破点。

  理赔难是一种主观感受,是现象,并非法律事实。车险理赔难的成因十分复杂。社会诚信和舆论偏见,保险知识不足、感觉误差,经营理念偏差、理赔硬件欠缺、专业水准不够和理赔服务态度不佳等因素,对舆论形成理赔难印象影响重大。解决理赔难必须综合治理,要调整监管理念,强调执行力。注重从法律上解决理赔难,是治理理赔难的基础,是长远之策,是重中之重。撇开上述非法律原因不谈,此处重点从法律角度对车险理赔难予以分析,并提出监管对策。

  车险理赔难的法律内涵及表象

  笔者认为,治理车险理赔难中的“车险”是指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机动车汽车损失保险、机动车车上人员责任保险、机动车盗抢保险、机动车附加险等。不同公司有不同称谓和版本,其实质内容大体一致。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其中不包括机动车辆运输险。

  理赔是处理保险风险的核心环节。保险合同的所有权利义务均指向理赔。保险当事人对车险事故是否该赔、多赔少赔、快赔慢赔有分歧,是利益不同永恒的矛盾。索赔人希望尽快赔付,以得补偿。保险人则要防范风险,严格执行理赔管理流程。从监管机关的角度看,理赔是否难,应主要以法律为标准。从法律上探究车险理赔难,应当从法律制度和法律执行两个层面予以分析。新修改的《保险法》大量增加了保护被保险人利益的条款,其中一些针对理赔难而修改的规定,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保险法有关理赔规定相比,更为具体和更具有操作性。如,日本、美国加州、中国台湾地区保险法,均没有具体对理赔期限作规定。我国新修改的《保险法》,不仅对理赔期限做出了“及时”“30天”“约定”的具体规定,对保险人要求提供补充证明资料的次数限定为一次。在笔者所见到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保险法中,对理赔程序规定如此之具体是绝无仅有的。这与我国现行保险业发展实际相比,有矫枉过正之嫌。可见,理赔难的主要原因不在于法律制度本身,而在于法律执行层面。法律执行分为实体和程序两方面。理赔难的实体案件问题相当多属于民事法律范畴,应由法院依法处理。法院在处理个案时,有的保险公司以车险条款经监管部门审批或者备案为由,强调必须遵守车险条款。必须特别指出,车险条款中如有违法或者霸王条款,法院有权裁定其无效。监管部门的审批或者备案属行政规制,行政规制不得对抗司法监督,况且实务中,有的经审批或者备案的条款存在一些问题。如,被社会广泛质疑的“高保低赔”“无责免赔”及免赔事项过多等。

  理赔难的成因与保险监管机关行政职责有直接关系的是审批或备案保险条款和监督理赔程序。与此有关的车险理赔难,突出表现为:(1)索赔程序复杂。有的公司对索赔要提供什么材料不明示,以致索赔人三番五次跑冤枉路。(2)事故举证难。依据《保险法》规定,保险事故发生后,按照保险合同请求保险人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时,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应当向保险人提供其所能提供的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有关的证明和资料。有的保险合同约定有兜底规定,即被保险人申请理赔时,应当提供“其他能够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等有关的证明和资料”。这几乎无限加大了申请人的证明责任,应当予以限制。(3)核赔期限长。《保险法》对核赔期限有明确具体规定,实务中执行差距甚大。(4)赔付不合要求,包括不符合时限要求和质量要求。有的保险公司指定汽车修理厂,引起被保险人甚为不满。

  对违反理赔法定程序的处罚及法律后果

  治理车险理赔难,监管部门在审批车险条款时,应当注重条款的合法性和公平性。除严格审批条款外,极为有效的监管措施是对不依法定程序理赔的予以处罚。应当反思的是,《保险法》出台十几年以来,几乎没有对公司不依法理赔而予以处罚。据了解,主要原因是误认为行政处罚不宜介入民事关系,有的是对怎样处罚、处罚幅度把握不准。第二次修改《保险法》,针对解决理赔难问题,对理赔程序作了多处修改,修改后的规定加上原有规定包括:

  (1)及时一次性通知义务。保险人按照合同的约定,认为有关的证明和资料不完整的,应当及时一次性通知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补充提供。

  (2)核赔期限。保险人收到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后,应当及时作出核定;情形复杂的,应当在30日内作出核定,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保险人应当将核定结果通知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

  (3)赔付期限。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在与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达成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协议后10日内,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保险合同对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期限有约定的,保险人应当按照约定履行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

  (4)拒赔通知期限。保险人依照本法第23条的规定作出核定后,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当自作出核定之日起3日内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者拒绝给付保险金通知书,并说明理由。

  (5)先行支付赔款。保险人自收到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请求和有关证明、资料之日起60日内,对其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数额不能确定的,应当根据已有证明和资料可以确定的数额先予支付;保险人最终确定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数额后,应当支付相应的差额。

  关于处罚依据。对违反这类规定的理赔行为,《保险法》第116条第5项规定了禁止行为:“拒不依法履行保险合同约定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第13项规定了兜底条款。《保险法》第162条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处罚是适用该条第5项或第13项,有不同认识。笔者认为适用第5项规定更妥,虽然其中规定的是“合同约定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义务”,而此处规定均为法定的义务,文字表面上有不同之处。但此处规定的法定义务是合同的当然义务,根据《保险法》第19条规定,保险人不得通过格式合同变更此类规定。兜底条款是针对新型违法行为而设定的,违法理赔不属此类行为。此外,由于两者的处罚依据属同一条,处罚种类和幅度完全一样,不会发生实际误差,故问题不大。

  关于处罚的适用。对违反上述法定理赔程序的行为,《保险法》第162条规定,由监管机关处5万元至3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接受新业务或者吊销业务许可证。由于该条规定是针对《保险法》第116条规定的13种违法行为所设定的处罚,与该条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相比,违反法定理赔程序的危害性相对较小。特别是车险,多数为万元以下赔案,而该条的处罚起点是5万元,如理赔期限超过法定期限1-2天便处罚,有违背过罚相当原则之嫌,相对人不易接受。因此,适用处罚时应当务实适用。以违反法定核赔期限为例,是否处罚应当综合考虑:(1)核赔期限违反法定期间,是否影响实质赔付;(2)超过法定期间的时间长短;(3)过期理赔损害被保险人利益的实际程度及被保险人的意见;(4)是故意还是过失等其他情节。(下转第2版)杨华柏

该内容可能有会员内容,需要登录查看全文,点击这里在顶部登录
关于我们 | 产品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赛尼尔法律声明 | 研究成果 |

Copyright @2024 北京赛尼尔风险管理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08011004号
电子邮件:snr5151@139.com/peixun@senior-rm.com QQ群:149389907 联系方法:86-10-51261126